当前位置:首页 > 养生保健 > 正文

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,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大全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?“三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一百天”吗?
  2. 在农村,人去世时穿寿衣,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讲究,年轻人还知道吗?
  3. 农村葬礼上,披麻戴孝,这披麻是啥讲究?有何出处?

农村老人去世什么样习俗?“三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一百天”吗?

我们老农村老人去世,我们运城的风速是?一七、三七、五七、是大七数,儿女们都要身穿孝衣到坟上烧纸钱,哭坟。二七、四七、六七是小七数,儿孙们去坟上烧烧纸就可以了。七期是四十九天,因为二天就是五十天,七期不用过,要过五十天,而且要大过,儿女们都得到。而且在大七的时候女儿们都要头一天晚上哭着回来,还要烧夜纸,第二天才上坟。五天天过完以后,还有头周年,也要稍微大过一下,除此就是三周年,亲戚朋友都要到,像过一次大事一样,还要好好的热闹一番。老人去世后三年。这些大事都完成了,剩下的就是每年的上坟节日了。


感谢头条君的邀请,本人生活在农村,其家乡是少数民族土家族的聚居地,流行土葬。

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,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大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农村老人去世的常见习俗有:

一、土葬(木制棺材刷黑色山漆),八大金刚修建坟墓,坟前插岁竹签( 白色,亡者多少岁插多少根签)。

二、孝家准备酒席,通常三日下葬,民众跳丧鼓儿为亡者送行。

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,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大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在农村,老人去世以后,通常在第三日下葬,下葬前会在家或特定的地方设灵堂,孝家准备酒席,亲友与乡邻参加,俗称为“白事”,民众跳传统舞为亡者送行,我们当地俗称为“跳丧鼓儿”,是国家民俗遗产“撒叶尔嗬”的前生,后世人又据此改编为民族舞蹈“巴山舞”。

三、本地农村老人去世“白事”葬礼三要素

1、吹锁呐

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,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大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、放鞭炮

3、跳丧鼓儿(又称打三鼓儿)

四、关于农村老人去世后,“三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一百天”的说法。

我们这里的习俗是;

老人去世上坟的日子;打扫坟(下葬后的第二天天亮前),头七(去世的第7天),三七(去世的第21天),五七(去世的第35天),满七(去世的第49天),忌日(去世的1周年),另外还有清明节,端午节,七月十五,十月一(阴历),春节(腊月三十)。

我这里的这种风俗延续了多少年,没人知道,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。上坟祭奠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思念,敬重,和释放悲哀的和痛苦的一种形式,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间风俗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农村老人去世在不同的地方,有不同的风俗和说法,这是因为有句俗语“十里不同乡”的说法。容姐是河北石家庄晋州人,那容姐就来说说我们这里老人去世的习俗吧,在我们这里以前的确有“三七、五七、一百天”的,现在随着很多人在外打工做生意,因此新事新办了。下面容姐就来说说我们这里的习俗。

农村老人去世前,召集亲人见最后一面

在容姐这里,方圆十几里的地方,都会是在有老人去世之前,都会把本家的亲人召集过来,见最后一面。这样在老人去世后,也好有个人帮忙,不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。

去世后找人穿衣裳

当老人去世后,就会第一时间派人去请人穿衣裳,也就是在老人去世的第一时间,趁着身子还软,穿上去世后老人穿的衣服。也有的家庭会是老人的儿女帮老人穿上衣服,这衣服一般是在老人长期生病卧床的时候,就已经准备好了。如果没有准备好,那就第一时间去买衣服。

帮人穿衣服的人,一般都会是胆大的人,而且身材魁梧,这样的人不害怕去世老人,也有力气,以前容姐的邻居就是经常帮去世人穿衣服的。

去请总理

一般在请人穿衣服的同时,也会让去世老人的儿子,由本家人陪同,一起去请总理,也就是本队里德高望重的,能够管理红白喜事的人。把总理请来后,总理就开始主持白事,然后安排来帮忙的人去报丧,以及派人去买白事上用到的东西,还帮忙打理白事上这几天的事情包括做饭吃饭、刷碗的很多事情。

儿子女儿需要做的事情

老人去世后,去世老人的儿子是不会离开灵堂的,他们需要给来帮忙的人磕头,而女儿需要在去世老人的身边,儿媳妇需要给来帮忙的女人磕头,因为在我们这里有“老人去世矮三辈”的说法。

我是黑嫂,我来回答。

农村丧葬规矩各地都不相同,这里的不相同指的是细节上有出入,大规矩上还都是差不多的。

这主要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,比如说有的地方停灵三天,有的地方停灵五天,有的则是七天,这些就是细节上的不同。大致相同的地方则是都会守孝,比如我们常说的“伏三”、“四七”、“百天”、“周年”、“三周年”。

但是,守孝也是稍有区别的,大方向相同,可小细节总有出入,这主要是我国地大物博,所谓十里改规矩,百里不同俗,都是可以理解的。

那么,在老人去世已经下葬后,还有什么规矩是需要注意的呢?

黑嫂个人对于农村丧葬习俗非常有兴趣,所以了解的也比较多,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。但由于各地规矩有出入,所以黑嫂所说仅代表我们这里,黑嫂坐标在豫北。(图片也是我自己拍的)

人去世下葬后,头一个需要纪念的是日子是“伏三”,也叫“复三”,也就是出殡后的第三天,在过去,这一天是需要动亲戚的,亲戚都来,大家去坟上上坟,然后回来吃顿饭,这就结束了。

伏三过后就是四七,所谓四七,就是四个七天,也就是二十八天,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不是从出殡后开始算的,是从人去世那一天开始算的。这一天,也是亲戚要来,过程和伏三都差不多,上坟和吃饭。

由于伏三和四七相差的天数并不多,而且过程也差不多,所以现代人将这两个规矩给简化了,就是伏三和四七集中在一天给办了。选的日子就是伏三这一天,也就是人出殡后第三天,亲戚来了后,上坟吃完饭回去,到了四七时就不用来了,等于两个日子一起过了。

这是去世头一个月需要办的,后面还有无数的日子要办。主要是办“七”,比如五七,比如七七。

在农村,人去世时穿寿衣,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讲究,年轻人还知道吗?

1,我们那边不可以把切菜的刀放在盆里,

2 卧室要比厕所地面高

3 给神仙上香前一定要拜三拜

4 大年初一不能生气

5 过年那几天不能去地里干活

6全家人一起吃饭,长辈不动筷,晚辈不能动。

7吃饭时,手要扶碗,不许一只手放在桌下。

8、 吃饭时,在盘子里乱翻,会被大人敲手。

10(招待客人的量,要做好),这个怎么解释?就是给客人添饭,倒酒,倒茶的量。有句话说“茶七,饭八,酒满”,就是这个道理,并不是什么都倒满了才是好,有的东西倒满了,反而会让讲究的客人,心里觉得并不是很舒服呢!

活人与死人的契约!很多年轻人不知道!

这操办去世老人的身后事,都需要请一位,精通各种丧葬礼仪的主持人,教年轻人怎么操办老人的身后事,丧葬的流程,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,已经形成了丧葬特有的习俗。

对于逝去的老人,也有一些禁忌,比如说,子女看见老人去世了,会伤心的哭泣,这个时候千万要注意,泪水千万不要滴到老人的身上,还有身下的被子上,因为有种说法,儿女的眼泪,要是滴到去世老人的身上,老人在下一世,就会投胎成苦命人。

老人去世后,都会给老人的手里,放上块糕点,这是指老人去世的时候,在去阴间的路上会遇见恶犬,就需要用手里的糕点,打发这拦路的恶犬,才可以继续赶路。

去世老人在头七的时候,家人会准备好香烛,还有饭菜,这是给去世老人回家来吃的,是指去阴间的老人,阴间可以让老人在回家来看看。

还有哭七关,就是指去世的老人,去往阴间的时候,会接受审判,会根据生前的业障,接受惩罚,如果去世老人的儿女,哭得可怜,在阴间各个殿的判官,会心软,让去世的老人顺利的过关。

还有的人家,在去世老人棺材里,放上那种圆形的冥币,摆上北斗七星的形状,这也预示着老人,有星象保护,在转世投胎的时候,可以优先投胎到富贵人家。

在给去世老人上香的时候,有的点燃的香火弱,有的家属就会着急用嘴吹气,让香火着得旺点,这是有禁忌的,给去世老人点香烛,千万不要用嘴吹这香烛,因为活人吹出去的是阳气,死人享受香烛的时候,会惧怕这阳气,这就是人鬼殊途。

这些古老的丧葬习俗,带有很多的迷信色彩,但也是一直流传下来了,所以有的年轻人不知道,这也正常

之所以将去世的穿的衣服叫寿衣,至少应该有这两种原因:一是人活得年岁大,或者得病可能不好,衣服是提前做的;二是让老人亲眼看见自己将穿啥衣服另一个世界,满意而放心。按民间的说法,过了6o岁,可以称为“寿”了。

寿衣是给年龄大的老人准备的,也是为他们去世时穿的。寿衣总怎么穿?按照传统的葬礼习俗,穿寿衣有什么讲究?

穿寿衣前的准备

为逝者穿寿衣之前,男的要剃头、女的要梳头。接下来就是净身,须用一条遮盖布在换衣时挡住身体,用适量酒精擦拭全身,且擦拭过的皮肤光滑,方便穿衣:并准备好护理垫、棉签(防止身体有不干净的液体流出)。

穿寿衣的时间

按照传统习俗,老人寿衣穿戴的时间尢为重要。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老人身体状况特别不好,但还有一丝气的时喉进行。这样做也有道理,人在弥留之际,一息尚存,身体还有点热度,衣服穿起来方便。若咽气之后,家人们处于无限的悲痛之中,寿衣也没有放在手边,东慌西乱,老人遗体僵硬了,衣服很不好穿。再者,民间的说法,认为在老人有点气息的时候,穿了衣服,老人才能够全部带走。穿寿衣一定要做到提前,不能拖延。

穿寿衣的人选

给老人穿寿衣时,要两个人,一个人给穿,一个人在一旁帮忙。若是逝者为男性,一般都是由儿子和女儿给穿;若是女性,则由女儿、儿媳给穿。穿衣时,单身的儿女子酮不易近前。有的时候是家里其他的长辈给穿。近几年,在农村还有了“穿衣人”,他们是丧葬“***”服务的一部分,家属在一旁看着就行。

穿寿衣的顺序

通常情况下,给逝者穿衣服的顺序应从里再外,从下到上。不过,有的地方也有这样的做法,先将上衣、下衣一件件的按顺序套好,穿的时候从下到上,省事方便。

在农村对于人去世的时候穿寿衣是非常有讲究的,有的人在提前好几天就把寿衣穿上了,有的人是在咽气之前必须穿上睡衣。这样穿上的睡衣预示着这个人走的时候就是穿上了新衣服,如果说在咽气以后身体发凉了,再穿上寿衣那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,只是外观的人来好看一些。其实这个意思就是说在老人去世的这这一段的时间有人陪着,这样老人在走的瞬间能够看到自己的亲人幸福的离开了人间。在农村就会说这样走的老人非常的有福气,至少子女在床边前送走的。

记得年前我父亲去世的时候,走的时候是非常的安详,但是也是非常的痛苦。于是在一时还比较清醒的时候,就没有给父亲穿上寿衣,直到最后那一刻感觉的已经[_a***_]非常困难了。意识当中也已经失去了痛苦的感觉,这样才给穿上了寿衣,直到咽最后一口气寿衣也就穿完了。

在农村穿寿衣也是有讲究的,需要近亲属有一个比较大的年龄的人才能帮忙穿寿衣,并不是那些年轻的人能够给穿寿衣的,当然也需要自己的子女帮忙,这样显得非常的孝顺。当时我父亲穿寿衣的时候,就是我们家族一个长辈来指导着我们兄弟给父亲穿的寿衣,他亲手教我们怎么穿。需要从里里外外的穿外衣,而且对于穿睡衣必须是单数,不准穿两套衣服。

对于穿寿衣首先做到穿金戴银,这种做法也就是衣服一般都是白色加金***,要从头到尾给换上一套新寿衣。然后再把床头掉过来,在我们这边是头要朝南脚朝北对着大门口。紧接着就开始把家里人全部叫来商量怎么办丧礼,然后商量要叫外边的近亲属来送最后一程。现在想想老父亲去世了,感觉的记忆犹新,似乎还没有走的感觉。已经走了有三个多月了,依然还是走不出那种失去亲人的困境,总是不相信这是个事实,时常想起来还是流泪的感觉。

有一条:成年女性的寿衣上,缝上铜钱作为纽扣。

坐标广东。不知道有没有其它地方也曾有这个习俗。

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,我太奶奶尚在世,即我爷爷的母亲

老人家逝世时九十三岁,而大概在她九十一二岁时,老人家大概觉得自己大限将至,便开始平静从容地为自己的后事作准备。

我太奶奶集起一些清朝的铜板、黑色的前襟斜扣的女式上衣,亲自把铜钱缝在衣扣上。


年少的我坐在她膝下,拿着还没缝上的铜板细看,那时还不认识铜板上的“光绪”之类的字眼,只觉新奇,好奇地问:“阿太,这个什么?用来做什么?”

太奶奶只是温和慈祥地简单回答了我,似乎并不细说,却似乎也不大避讳,只是年少的我听不懂。

现在想来,太奶奶是我们中国风骨女性的格度,能从容面对生命的最终归属。

那件缝着铜钱的寿衣,最终随着我太奶奶长眠地下了。

到了我奶奶那代,奶奶六七十岁时,也曾自备铜钱,还有女式前襟斜扣的上衣,藏青色的。

农村葬礼上,披麻戴孝,这披麻是啥讲究?有何出处?

这是来源于一个传说。传说有一位老人家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,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。但是家里的三个儿子天天为老人家的后事吵闹,谁也不愿意多处一分钱。

老人家看到这个情况,很伤心。于是,有一天她把三个儿子都叫来,告诉儿子说,她死了之后不需要给她准备棺木,也不需要准备灵堂纸钱,只需要用一个草席把她的失身裹了扔到郊野之外。

儿子因为不需要花钱了就很高兴,但是老人家说她有一个要求,就是要求三个儿子要每天去门口树下看看乌鸦和老鹰。

于是儿子就照办了,每天去看乌鸦和老鹰。他们发现,乌鸦小的时候,老乌鸦到处找食物喂养小乌鸦。等到老乌鸦老了,小乌鸦就反过来找食物喂养老乌鸦。

而老鹰小时候的情况和乌鸦相同,但是老鹰老了之后,小鹰却没有像小乌鸦一样出去找食物,而且是把老鹰给吃掉了。

农村葬礼上,披麻戴孝,这批麻是啥讲究?有何出处?

农村老人百年之后,儿女们披麻戴孝,这是大部分地区的葬礼风俗。至于为什么要披麻戴孝,相信大多数人不清楚。下面,笔者就来分享一下当地的说法:

据说很早以前,一位老妇人有三个儿子,因为老妇人年事已高,已经到了商量着做棺材、办后事的时候了,而每次三个儿子都是争执不断,甚至还大打出手。

老妇人听了之后非常伤心。第二天就将三个儿子叫到自己床前,告诉他们自己死了不用棺材、不举办葬礼、也不用土葬,只需要用身下铺的席卷住找个没人的地方扔了就好。但是,需要答应她一个条件,就是从今天开始每天看看门前大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。三个儿子“喜出望外”,想着终于不用花钱了,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。

通过长期的观察,他们发现:乌鸦很小的时候都是老乌鸦外出寻找食物,来了喂给小乌鸦吃;等小乌鸦长大了,老乌鸦老了不能再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,就变成小乌鸦寻找食物来给老乌鸦喂。而隔壁树上的猫头鹰则不同,小的时候也是老猫头鹰找食物喂给他们,但到了老猫头鹰不能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,小猫头鹰不是去找食物喂给老猫头鹰,而是吃掉了老乌鸦。

看到这里,三个儿子算是明白了,痛哭流涕非常后悔,都说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孝顺老母亲。可说来也怪,等他们回去之后,老妇人已经走了,再也没有留给他们尽孝的机会,正所谓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。

所以,在为老妇人举行葬礼的时候,他们选择像乌鸦一样身穿素色衣服;并在身上批麻,颜色看起来跟猫头鹰一样,目的是为了告诉已经百年的老母亲——“老妇人要他们明白的道理,他们明白了、也记住了”。

之所以这个习俗流传下来,一来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人们的思念、不舍和怀念;二来,也是为了提醒后人,要善待自己的父母,尊敬他们、孝顺他们。

<span style="font-weight: bold;">看到这个问题心情比较沉重,因为“披麻戴孝”太有画面感。农村丧葬的礼节习俗大致可分为:丧礼、葬礼和祭礼。丧礼指下葬前的服丧守孝哀悼;葬礼是指葬式、葬法、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;祭礼是指对死者的祭奠和供奉。按照上面的说法,“披麻戴孝”应该属于丧礼范畴,而不是葬礼。下面就说一下“披麻戴孝”的讲究和来历。

一、“披麻戴孝”的讲究

“披麻戴孝”有哪些讲究呢?根据《仪礼·丧服》记载,孝服有以下五等: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和缌麻。丧服等级不同服丧期限的长短、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。按规定,血缘关系越亲、服制越重 ;血缘关系越疏、服制越轻。直到现在,也还有很多农村地区依“出五服”、“未出五服”等来描述血缘关系的亲疏,只是大家多不知“服”是来源于古代丧服制度了。


其中上面讲到的斩衰,是五服里面最重的孝服,以粗劣的生麻布制作,不缉边。以两条麻布带,一条束腰,一条束发冠,称作“苴绖”。用竹制而不加修理的哭丧棒,称作“苴杖”。穿菅草编的粗草鞋,称作“菅屦”。后世也有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斩衰,叫做“披麻戴孝”。 孝服的颜色分白、黑、蓝和绿。儿子、媳妇、女儿的关系最亲密,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。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,如果死者是男性,则戴在左袖,女的则在右袖。

二、“披麻戴孝”的来历

关于“披麻戴孝”的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,其中一个与泰伯有关。据史料记载,泰伯生于殷高宗武丁十四年四月初四日,卒于武乙丙寅年寿九十一岁。相传,泰伯去世后,吴人悲痛欲绝,哭声震天,他们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,以至于葬礼那天满山遍野的鲜花被摘没了。由于泰伯生前最喜种麻,于是大家各***一束麻束腰间,以表达对泰伯的敬仰怀念和哀悼。后来,孔子给与泰伯极高的评价:“太伯可谓至德矣,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有了孔子的赞誉,更提高了泰伯的影响力,所以腰间束麻就逐步传遍华夏大地,演变成为去世的长辈“披麻戴孝”的丧葬习俗。

《中庸》有言: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 也”。意思是说,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,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一样尊敬,这是孝的最高表现。中华民族以“孝”著称,“披麻戴孝”作为一种对逝者的尊重,更是孝文化渊源流长的一种表现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老年保健养生常识宣讲图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最新文章